指导思想
以学校2016年行政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学校升本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实施二级管理,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照高校专业建设的评估标准,以”谋发展、出精品、创品牌”为思路,着力健全二级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强化教学的常规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拓展专业建设的路径,在高校发展平台上提升美术专业建设的水平。
主要工作
一、加强思想建设,增强服务育人的意识
加强本系教职工的政治学习,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书育人的服务意识。根据学校党委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美术系的实际,组织美术系教职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齐心协力,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1、根据学校党委的工作计划,开展政治学习活动,组织本系教职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引导大家精诚团结,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2、认真组织本系党员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追求严以修身,严于律己,求真务实的人生境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改进工作的作风,增强服务学生的育人意识;
3、精心设计,开展主题道德讲堂系列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诚信、务实、感恩的文化育人氛围。
二、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管理运行的效率
以学校内设机构改革,全面实施二级管理为契机,健全系部工作运行机制,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运行的效率。借鉴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模式,建立由学校分管校长为领导,系主任负责下的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课程教研组组长的教学管理和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班主任为一体的班级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加强课堂教学工作和班级工作的常规管理,提高二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1、明确分工,制定美术系主任、副主任、支部书记岗位工作职责和教研室主任、团总支书记岗位工作职责;
2、建立系主任领导下的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和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班级团支部书记纵向联动的教学管理及德育工作运行机制;
3、实行教学教研和德育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系部负责人工作例会,同时,分别由教学主任和德育主任牵头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及德育工作例会。
三、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课堂教学教研中的主体功能和教师教学示范的引领作用,着重加强美术实践课程组织和实施的目标管理,加强美术课外活动组织和指导,加强学生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跟踪管理和指导,加强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质量的监控,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课堂教学教研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每月一次“微型课”教研和“公开课”观摩活动,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2、发挥教师教学示范的引领作用。组织教师开展课堂示范习作展示交流活动和课堂教学技能演示教学录像评比活动,探索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共享的路径,放大教学研究的效应;
3、加强对艺术实践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目标的管理。突出户外写生教学的目标意识和成果意识,把美术写生和作品创作结合起来,把汇报展览和发表作品结合起来,放大教学成果的影响;
4、加强对美术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完善教师美术创作室的条件,组建素描、色彩、国画、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导师小组,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美术创作实践,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5、加强对实习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及指导,着重强化对实习生实习过程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跟踪指导,保证教育实习和论文撰写的质量;
6、加强对“5+2”专升本美术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辅导,组织教师精心辅导学生的素描人物写生和命题画创作训练,课内和课外、一般训练和模拟考试有机结合,提升专业考试成绩的合格率;
7、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及时发布市、县教师岗位招聘信息,组织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参加招聘考试和面试之前的应知和应会训练,掌握应聘技巧,提高应聘的竞争能力;
8、加大2016年美术专业的招生宣传力度,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全员参与,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媒体,宣传美术专业办学形象,放大招生的信息,提高生源的质量。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学历学位的层次
对照高校美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的层次。以学校升本发展为导向,提要求、定目标,继续引导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的层次;创设条件,鼓励有条件的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利用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引进专家型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建构学术型为支撑,教学研究型为覆盖的美术师资队伍。
1、瞄准学校升本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引导青年教师确立“进则有位,不进无位”危机意识,参加学历、学位提高学习,努力提高艺术素养和专业研究的能力,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2、创设条件,鼓励青年教师,根据专业特长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拓展专业研究的视野,提升学术研究的层次,引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3、根据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具有博士学历学位和教授职称的专家,优化美术师资的结构,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
4、加强师资队伍的自我培训和外出学习研修,着重利用省高校教师能力培训中心这一平台,选派骨干教师到知名的高校学习研修,提高专业教学和理论研究的能力。
五、营造学术氛围,彰显专业建设的特色
以高校美术文化的视野,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联系,营造大学学术文化的氛围,彰显专业建设的特色。邀请专家客座讲学,引领美术专业的学术成长;组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举行系列美术文化讲座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彰显专业建设的文化特色。
1、主动与国内知名高校联系,聘请专家客座教学,指导美术学科的专业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促进美术专业的学术成长;
2、以学术研究为抓手,以美术教育的前沿理论为指导,总结多年来美术教育专业办学的成功经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寻找突破,建设校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
3、开展系列美术文化讲学活动。邀请高校名家进校讲学,拓展师生的美术文化视野;组织本系教师面向学生开展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系列讲座,营造浓厚的教育教学氛围。
六、建设实训平台,改善专业办学的条件
推进美术专业的实训平台建设。建设302计算机教室、绘画创作和艺术设计创意工作室。营造实训的场景,建设书法教室、美术临摹教室、美术作品展览厅;启动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建设。
附: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主要工作安排表
周 次 | 主 要 工 作 | 备 注 |
预备周 2.14~2.20 | * 开学教学工作准备 * 制订学期工作计划 * 书法教室、美术作业室场地准备 |
|
第 一 周 2.21~2.27 | * 周三正式上课、教学常规检查 * 研制美术系年度工作个性目标 * 召开美术系教职工会议、班主任会议 * 5+2专转本美术生素描模拟考试 * 制订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 * 制订课程教学计划书,安排教学进度表 |
|
第 二 周 2.28~3.5 | * 制订13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方案 *检查学生寒假作业完成情况 * 学业警示谈话 * 5+2美术生素命题画模拟考试 |
|
第 三 周 3.6~3.12 | * 检查教学计划制订情况 * * 11级实习生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情况跟踪 |
|
第 四 周 3.13~3.19 | * “微型课”教学教研、“每月一课”观摩活动一 * 11级学生校外实习情况检查 |
|
第 五 周 3.20~3.26 | * 12级素描石膏人像写生比赛 * 5+2专转本美术生素描模拟考试 |
|
第 六 周 3.27~4.2 | * 5+2专转本美术生命题画模拟考试 * 13级学生赴写生基地艺术实践 * 组织教师课堂示范习作展示交流 *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 |
|
第 七 周 4.3~4.9 | * “微型课”教学教研、“每月一课”观摩活动二 * 13级学生赴写生基地开展户外写生教学 * 校级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申报 | 清明节休假 |
第八周 4.10~4.16 | * 期中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检查 * 5+2专转本美术生素描模、命题画模拟考试 |
|
第九周 4.17~4.23 | * “微型课”教学教研、“每月一课”观摩活动三 * 12级师范生(含定向生)集中见习、教育实习(第九周至十三周) |
|
第十周 4.24~4.30 | * 考风考纪教育、期中考试(4.28~29日) * 11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情况检查 |
|
第十一周 5.1~5.7 | * 期中教学工作讲评 | 五一节休假 |
第十二周 5.8~5.14 | * “微型课”教学教研、“每月一课”观摩活动四 * 13级艺术实践成果展览 |
|
第十三周 5.15~5.21 | * 美术文化讲座一 * 12级学生教学基本功比赛 |
|
第十四周 5.22~5.28 | * 美术文化讲座二 * 12级学生教学基本功比赛 * 《画语》编印组稿 |
|
第十五周 5.29~6.4 | * 组织12级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校级大赛 * 技能课、选修课考核结束,文化课结束教学 |
|
第十六周 6.5~6.11 | * 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汇编成册 | 端午节休假 |
第十七周 6.12~6.18 | * 系部组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查 * 布置学生暑假作业 * 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检查 * 课程教学结束,未列入考试的科目完成考核 * 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6月17日) |
|
第十八周 6.19~6.25 | * 考风考纪教育,专业课程考试(6.20―6.24) * 部布置暑假作业 |
|
第十九周 6.26~7.2 | * 公共课程考试(6.27~6.30日) * 阅卷登分、上网录入成绩、质量分析 * 系部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讲评 * 安全工作检查 * 期末教职工大会(7月2日) * 安排暑期各项工作 * 暑假开始 |
|
备注:此表内容将根据工作需要酌情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