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现师生成果

学院师生在国家、省级各类比赛和展览中获奖达百余人次。教师艺术作品在五年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入展1件、在中国美协主办的美展上获奖或入选12件。学生在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9次,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省赛中多次获二等奖;在“领航杯”省大学生数字素养大赛中获特等奖、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获一等奖等奖项。

二、深化产教融合

学院深化产教研融合,拓展职教平台建设,近三年开展相关实践项目17项带领学生打造南通滨江景观提升工程、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改造项目;深度融合文创产业,传播与发展南通老字号品牌;联合曹裕兴老布坊、南通彩锦绣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拓宽艺术教育边界。

三、丰盈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通过开展学术讲座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加强与各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资源共享。近三年举办学术讲座16次,专题美术展览20余场。中斯文化传播大使王惠琴教授回母校交流讲学,以画笔为“媒”,链接中斯友谊文化纽带;分别承办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研讨会和巡展、主办“先生归来”系列品牌展事(阅读量突破几十万人)等项目,为美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

四、实施美育浸润行动

1.政校企协作。美术学院艺工作室亩三分地联合博物馆(11家文博单位)、中国邮政公司、非遗传承人开展系列美育浸润实践活动百余场,获得了国内外较好的社会反响,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达105.5万)、学习强国平台、现代快报和江苏学校美育等都对此做了相关报道,有效扩大了非遗传播影响力。

2.美育课程进校园。学院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号召,组织定向师范生进南通市陆洪闸小学,挖掘校内外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展具有美育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关注自闭症特殊群体的艺术教育需求,组织学生赴南通市通州区特殊学校,进行艺术疗愈课程实践。贯彻落实“老有所学”民生实事行动,与南通市老年大学联合成立书画研究院,开展系列书画课程,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3.公益课堂进社区。学院开展少儿美术夏令营走进社区活动,举办公益美术课堂,为社区的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美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