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举行南通本土美术资源与高校教学整合研究
研讨会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3月30日,美术学院举行南通本土美术资源与高校教学整合研讨会暨南通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昌景教授、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王爱春主任、南通市通州区小海小学教科室主任曹培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处处长赵晓梅,南通非遗传承人,学院领导、部分老师和学生参加活动。
下午1点40分,非遗文化进校园仪式在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朱敏院长主持仪式。在仪式上,学校副校长都樾代表学校致辞,欢迎南通民间工艺家协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来到学校,感谢他们把南通非遗文化带进校园。都校长指出,非遗文化走进通师高专对于我们高校的美术课程在精神意蕴、造型色彩、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融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及视觉价值。新时代,南通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地制宜融入具有本土特色的地域非遗美术文化,不管是以特色谋发展,还是以课程求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仪式结束之后,南通电视台采访了朱敏院长,他认为,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是高校课程建设的手段之一,对高校美术教学内容的优化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对推动美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伴随着传统美术的文脉回归和情感认同,非遗美术文化一定会成为高校美育的传统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力量。在美术馆,参加活动的来宾和我校的师生观摩了南通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来宾和师生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精湛技艺赞不绝口。
下午2点,本土美术资源与高校教学整合研讨会在美术学院404会议室举行,研讨会由美术学院书记陈竹林主持。研讨会上,朱敏院长从研究的背景、现状和思路等方面,介绍了南通本土美术资源与高校教学整合研究的基本情况。王昌景教授以高校美术课程建设的视角,理论联系实践,阐释了本土美术资源的定位、价值、内容、方法,王教授指出,本土美术资源是美术课程重要内容,本土美术资源融入高校,要找准融入的定位,以课堂为依托,是要系统梳理本土美术资源,选取经典内容,要加强与地方的横向联系,搭建融入的平台。王爱春主任从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层面,借用本地区美术资源利用的成功案例,介绍了南通本土美术资源挖掘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他认为,高校本土美术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应契合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从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出发,挖掘适合“双师型”人才的培养的内容。赵晓梅处长指出,本土美术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本土美术与高校教学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
专家交流发言之后,学院书记陈竹林指出,地方高校担负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的责任。本土美术是蕴藏在民间的艺术瑰宝,审美趣味独特,内容丰富多样,呈现的方式多姿多彩。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土美术融入高校美术教学,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亦是立德树人的载体,可以起到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的作用。他强调,本土美术资源融入高校教学,一是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汲取本土美术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二是要立足课堂教学,在审美教育的同时,挖掘传统美术中的课程思政资源,追求美育与德育同轨并行。三是要拓展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加强与地方传统美术文化机构的横向联系,搭建资源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下午3点20分,王昌景教授、王爱春主任在学院的122和219阶梯教室分别为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的学生作了“地域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课堂中的浸润”、“基础学校地方特色美术课程的挖掘与传承”专题讲座。